代謝症候群是民眾耳熟能詳的診斷群,我們來回顧一下其起源及眾說紛紜的各家說法,就可以更進一步膫解其內涵,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定義,各學術醫療單位所使用的觀點並不相同。
1. 起源
l
在1920年左右瑞典醫師Kylin發現高血壓、高血糖及痛風常出現在同一病人身上。
l
1947年Vague發現上半身的肥胖常與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相關。
l
1988年Reaven提出Syndrome X 的概念,並認為與胰島素抵抗有密切相關。
2. 定義
一、
1998 世界衛生組織(WHO)定義
世界衛生組織對於代謝症候群的定義乃是由糖尿病的面向出發。其定義標準為,在糖尿病或空腹血糖偏高或葡萄糖耐受不良或胰島素抗性的狀態,合併有以下情況二者及以上者,即為代謝症候群:
① 肥胖(男性腰圍除以臀圍比率大於0.9、女性大於0.85),或身體質量指數在30以上者。
② 脂質代謝異常:三酸甘油脂大於等於150 mg/dl或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(男性低於35 mg/dl、女性低於39 mg/dl)。
③ 血壓大於140/90 mmHg。
④ 微白蛋白尿(microalbuminuria),指白蛋白的尿液排除率(excretion
rate)大於20μg/min。
二、 2001年美國膽固醇教育計畫NCEP ATP III定義
此代謝症候群的定義是,滿足下列症狀標準(含)三項以上者,即為代謝症候群:
① 男性腰圍大於102cm、女性大於88cm。
② 三酸甘油脂大於150 mg/dl。
③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40 mg/dl、女性低於50 mg/dl。
④ 血壓大於等於130/85 mmHg。
⑤ 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10 mg/dl。
其中腹圍大小的標準在不同種族間存在著明顯差異,因此在亞洲地區的研究者也提出不同的肥胖定義,即男性腰圍大於90cm、女性大於80cm。
三、 2005年國際糖尿病聯合會
(International
Diabetes Federation)定義
中心肥胖為必要的診斷標準,其中腰圍的標準,依各種族不同而訂有不同的標準(但很多地區/種族的腰圍標準仍未完全確定)。 亞洲地區的腰圍標準除日本的研究者建議為男 ≧ 85 cm、女 ≧ 90 cm外,南亞及台灣均為男 ≧ 90 cm,女 ≧ 80 cm。 具有中廣型肥胖(腰圍過大),再加上以下標準其中兩種以上者,即被定義為有代謝症候群:
① 三酸甘油脂大於150 mg/dl。
② 男性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於40 mg/dl、女性低於50 mg/dl。
③ 血壓大於等於130/85 mmHg。
④ 空腹血糖大於等於100 mg/dl。
不可不知 - 代謝症候群(Metabolic syndrome)定義。
四、 2007年台灣國民健康局公告
依據國民健康局96年1月修正我國代謝症候群臨床診斷準則公告,即以下5項危險因子中,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。
① 腹部肥胖:(腰圍:男性 ≧ 90cm、女性 ≧ 80cm)。
② 高血壓:收縮血壓(SBP) ≧ 130mmHg/口舒張血壓(DBP) ≧ 85mmHg。
③ 高血糖:空腹血糖值(FG) ≧ 100 mg/dl。
④ 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(HDL-C):男性 < 40 mg/dl、女性 < 50 mg/dl。
⑤ 高三酸甘油酯(TG) ≧ 150mg/dl。
代謝症候群在早期又稱為"生活習慣病",目前日本則稱為"內臟脂肪症候群" , 包含內臟高脂肪、高血脂,高血壓,高血糖等危險因子集合在一起的症狀
五、 臨床意義與爭議
有代謝症候群的人,其罹患心血管疾病、腦血管疾病及腎臟疾病的危險比沒有代謝症候群的人高,因此代謝症候群的預防與治療,目前是臨床醫學及基礎研究引起極大關注的主題。
2005年是代謝症候群研究社群中最熱鬧的一年。除了該年出現了國際糖尿病聯合會所提出的新定義,讓全球研究者開始評估兩套定義的價值。與此同時,美國糖尿病學會與歐洲糖尿病研究學會的學者,其發表的聯合聲明提出八個對代謝症候群的臨床價值的提問。
在歐美糖尿病學會提出的對代謝症候群的省思之外,被譽為代謝症候群研究先驅的Gerald
Reaven也發表文章認為代謝症候群診斷是一種多餘的診斷。本書作者也傾向認同Gerald Reaven的論點。
1. 作者的觀點
① 搞清楚因果關係
代謝症候群的核心關鍵在於葡萄糖的代謝途徑出了問題,至於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高膽固醇、肥胖都是葡萄糖代謝出了問題的結果,搞清楚,治療上應針對葡萄糖代謝異常的原因而不是去治標吃降血脂、降膽固醇、降血壓的藥物。
所謂代謝途徑,包括進入血液中葡萄糖的量,所吃入食物中葡萄糖/脂肪酸/胺基酸的比例,胰島素的質與量,升糖素(Glucagon)的質與量、細胞膜的品質、胰島素受體的品質、葡萄糖通道(Glucose channel)的良莠、粒腺體中燃燒葡萄糖的「鍋爐」是否良好,負責執行呼吸鏈(Respiratory chain)電子轉移(electron transport)的各單位,如粒腺體中的NADH Dehydrogenase、FADH2、NADH、Q10、Cytochrome b1-c1、Cytochrome c、Cytochrome Oxidase、ATP Synthase等是否出了問題等等。
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
作者多年來以自然療法治療各種中西群醫束手的重大疾病,如精神神經、自體免疫疾病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。
近來又以斷糖生酮飲食來治療癌症,亦獲得了深刻的經驗,有許多本來就罹患代謝症候群的癌症患者,徹底執行斷糖生酮飲食後,都不必再服用降血糖藥物,甚至不必再打胰島素,而可以維持血糖在正常範圍內。
這些成果有一小部份已發表公佈在網路上或印成書籍,如「精神神經疾病不藥而癒」及「搶救癌末患者的全方位自然療法」,這兩本書都可在網路上下載閱讀。
俗諺,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,一種對癌症治療有相當效果的自然療法,已被證明可以同時「治癒」糖尿病,就算是沒有癌症的糖尿病或代謝症候群患者,也可以用「治療癌症的自然療法」來得到緩解或痊癒;代謝症候群與癌症這兩種看起來似乎是不相干的疾病,竟然可以「異病同治」,可說匪夷所思;其實癌症本來就被認定為係一種新陳代謝失調所引發的疾病,兩者可以異病同治,在學理上是完全說得通的。不過癌症患者並不一定有罹患代謝症候群,這一點是必須釐清的。
③ 百病同源,百病同治
新陳代謝失調、發炎、氫化還原反應及酸鹼反應不平衡乃是疾病的源頭,不但代謝症候群與癌可異病同治,幾乎大部份非基因性、非遺傳性、非先天性、非器質性的疾病,都可異病同治。已建立起一套醫師民眾都可遵循的標準作業程序,那就是
l
室內空氣的二氧化碳(CO2)濃度必須保持在1000ppm以下,動脈血液的正常酸鹼值為pH7.35~7.45,CO2過高會引發血液酸鹼值pH值降低。
l
抽血檢驗血液中的IgE及IgG專一抗體,並避開特定過敏原,可防止免疫系統過度活耀,而引發以肥大細胞(mast
cell)及巨噬細胞(macrophages)為主角的第I、III型免疫發炎反應。
l
補充巨量Omega-3脂肪酸及Omega-9,降低Omega-6的攝取,Omega-3會產生前列腺素E3(prostaglandin E3, PGE3),有強烈的抗發炎作用,Omega-3為血管的清道夫,而過多的Omega-6則會產生過多的PGE2,會引發炎症反應。
l
巨量維他命C(megadose Vit. C)補充。所謂巨量維他命C係指,每公克體重每日給予0.34公克的Vit. C,亦即60公斤體重者,每日給予20公克Vit. C,可用竟派點滴注射,亦可口服。成人最低量亦應給予每日5公克,Vit. C具有強大的抗發炎抗氧化作用,Vit. C的使用劑量之多寡為爭論百年而尚無結論的議題。
l
在家自行體驗H2。
④ 斷糖飲食執行難度高
由於大部分人都習慣了高澱粉食物,想要執行低血糖飲食都頗感困難。想要說服第二型、第一型糖尿病患者斷糖,也就是不吃米飯、五穀雜糧、麵食、水餃、饅頭、包子、水果、馬鈴薯、地瓜、甜食、甜飲料、麵包、吐司、巧克力等常見的高澱粉碳水化合物食物,似乎比登天還難,但癌症末期患者卻截然不同,大部分會下定決心來門診,主動想要尋找自然療法,做斷糖生酮飲食的癌症末期患者,對於斷糖生酮飲食倒是欣然接受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